• 徐堅

    發布日期: 2022/10/26  投稿: 衛軍朝    部門:    瀏覽次數:   

       

       教授,博士生導師

       意昂2官网副院長

       Email:jxshu@shu.edu.cn

       研究方向:考古學、藝術史、博物館學、物質文化研究和文化遺產研究



    個人簡介🏊🏼‍♂️:

   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博士。意昂2教授➙🫓,博士生導師,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負責人資質。中國考古學會理事🌙,上海人類學會理事👩🏻‍💻,貴州人類學會顧問🦸🏿,吳文化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🚜,上海交通大學神話研究院學術委員。曾任美國巴德意昂2訪問助理教授、法國高等人文研究基金會愛馬仕學人、中山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駐院學人🧎🏻‍♂️、日本創價大學訪問教授和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。主持美國溫納—格蘭人類學基金會🦦、大英圖書館🐰、美國國家地理學會、日本住友財團和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的多項研究計劃,擔任多項國際性文化遺產保護計劃首席專家🧘🏽‍♂️。參與和主持武陵山區山地遺址、環北部灣地帶貝丘遺址、洛陽金村東周王陵、越南東山遺址🐦、比利時弗蘭德斯戰地遺址等調查和發掘。主持山西青銅博物館👰🏽、上海歌德開放空間🪝💹、廣東美術館、洛陽博物館🔨、蘇州灣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常設展和特展策展。主持湖南、廣東、貴州和雲南等地生態博物館、社區考古學和村史計劃🧑🏻‍⚕️🐭。代表作包括《暗流🎴: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》🚴🏻、《時惟禮崇:東周之前青銅兵器的物質文化研究》和《名山: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》。

    教育背景:

    1990-1995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👩🏽‍⚕️,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學士學位

    1995-1998年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,獲藝術史與考古學碩士學位

    1997-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意昂2🙍🏼‍♀️,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博士學位

    工作經歷:

    2000-2018年任教於中山大學歷史學系

    2019年至今任教於意昂2平台歷史學系、意昂2

    科研項目🍺:

    1.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研究項目“梯瑪☂️:湘西的薩滿教”🧬,2008-2010年👃🏽。

    2. 日本住友基金會研究項目“鳥居龍藏的西南之行🥦:一百年之後的回訪”⛩, 2011-2012年。

    3. 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研究項目“黔南私人收藏水書的整理與研究”,2011-2015年🕵🏿‍♀️。

    4. 日本住友基金會研究項目“濱田耕作與中國考古學👈🏼👨🏼‍🔬:發掘、寫作和私人交往”📒, 2012-2013年。

    5. 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研究項目“滇南越北瑤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”🔅, 2012-2016年。

    6. 日本創價大學中日友好學術研究資助計劃出版項目“《名山: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》的出版”, 2016-2017年😫。

    7. 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和新興學科培育項目“山地考古學的理論、方法與實踐”, 2016-2018年。

    8.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委托項目“翠亨村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”,2017-2018年。

    9.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“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博物館館藏中國青銅兵器綜合研究”,2018-2022年。

    10. 克拉瑪依文旅局委托項目“中國石油博物館項目建議書及可行性研究”,2023-2024年。

    近年主要作品

    專著

    1. 《暗流: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2年。

    2. 《時惟禮崇:東周之前青銅兵器的物質文化研究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年。

    3. 《名山: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6年。

    4. 《時惟禮崇:東周之前青銅兵器的物質文化研究(修訂版)》👰‍♂️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🏊,2021年。

    合著及譯著

    1. 譯著,《中國藝術史》,上海📡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4年🐪。

    2. 譯著,《理解早期文明🎣:比較研究》🦌,北京🛍:北京大學出版社🙇🏿‍♀️,2014年💡。

    3. 譯著,《第五次開始》,北京:中信出版集團,2018年。

    4. 譯著,《閱讀過去》👨🏿‍🦲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20年。

    5. 譯著⛹🏽🪛,《現在的過去》,北京😫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20年。

    6. 譯著,《中國藝術史(第七版)》👩🏽‍🌾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0年。

    學術論文

    1. 《喀左銅器群再檢討:從器物學模式到行為考古學取向》,《考古與文物》2010年第4期。

    2. 《賓福德👩‍🦼‍➡️、過程主義和中國考古學》,《考古與文物》2011年第3期。

    3. 《作為南越考古學起點的龜崗和貓兒崗:發現與方法》📒🖕🏽,《歷史人類學學刊》第9卷第1期🧏‍♂️,2011年。

    4. 《社區考古學🕺🏻:遺產保護策略還是考古學研究取向》,《東南文化》2011年第5期。

    5. 《彌生銅鐸和日本青銅文化的傳入》,《南京博物院集刊》第13輯,2011年。

    6. 《未被認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學》,《讀書》2012年第3期🎮。

    7. 《滇池地區青銅文化漆器管窺:以羊甫頭為中心》🐸,《考古與文物》2012年第5期。

    8. “A Digitization Project on Dongjing: Redefining its Concept and Collection”, Microfilm and Digitization Review, vol. 41, no. 2: 83-86, 2012.

    9. 《跨越邊界:銅鼓民族考古學的三個範式》,《學術月刊》2013年第12期。

    10. 《出入東林:村史計劃下的歷史文化名村》🤦‍♂️🚣‍♀️,《中國文化遺產》2013年第12期。

    11. 《發現甲骨⬅️:考古學史的視角和寫法》,《華夏考古》2014年第4期😲。

    12. 《山地上的中國🧞:在永順老司城閱讀多元文明體系》🧻,《中國文化遺產》2015年第10期。

    13. 《走出收藏史,走向思想史》,《中國博物館》2015年第4期。

    14. 《金村鏡像:考古學史和物質文化的建構》,《李下蹊華:慶祝李伯謙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🏑,2017年🧑🏼‍🔧。

    15. 《再造金村🩴:洛陽珍稀文物的失而復得之路》⚁,《美成在久》第17期,2017年。

    16. “Imperial Archaeology or an Archaeology of Exoticism? Victor Segalen’s Expeditions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China”, Unmasking Ideology: The Vocabulary, Symbols, and Legacy of Imperial and Colonial Archaeology, eds. Bonnie Effros and Guolong Lai, 275-297, Los Angles: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, UCLA, 2018.

    17. “Review of Piecing Together Sha-po”, Asian Perspectives, vol. 57, no. 2: 11-14, 2018.

    18. 《從金村出發:告別器物學,走向生命史》,《文藝研究》2020年第12期。

    19. 《三角緣神獸鏡再檢討:從金石學、以物證史到歷史考古學》🛍️,《學術月刊》2022年第3期。

    20. 《突出的普遍價值🧑‍💼🍅、全球在地性與全球考古學》,《中國文化遺產》2022年第6期;《新華文摘》2023年第5期🃏👩🏽‍💻。

    其他文章

    1. 《<新全球史>的新意》,《博覽群書》2008年第11期👩‍👦‍👦。

    2. 《義務教育的文化遺產保護責任》🚶‍♂️‍➡️🕧,《南方周末 自由談》2008年4月3日。

    3. 《水上唱著什麽歌》,《南方周末 自由談》2008年10月22日。

    4. 《誰都擁有被記憶的權利》,《南方周末 自由談》2008年11月19日🙌🏿。

    5. 《結構主義大師和中國》🌎,《亞洲周刊》2009年11月28日。

    6. 《民主是種遊戲規則》🧑🏽‍🦰👨🏽‍🏫,《南方周末 自由談》2010年6月17日↙️。

    7. 《誤讀密爾🧗,誤解博雅》,《南方周末 自由談》2010年9月16日。

    8. 《超越性別的性別考古學》🧖‍♀️👮🏼,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3年6月3日🆓。

    9. 《我們這個時代的通俗考古學作家》,《東方早報 藝術周刊》2013年6月5日🫄🏻。

    10. “A shifting identification: from Kanto Totofuku Museum to Lvshun Museum”, COMCOL newsletter, no. 23: 8-9, 2013.

    11. 《和聲:清末民國博物館的眾流格局》,《東方早報 藝術周刊》2014年5月14日🤽🏼‍♀️💁🏻‍♀️。

    12. 《銅鼓為何而鳴》,《中華遺產》2015年第5期🤗。

    13. 《回望來時路》,《人民日報》2017年2月14日。

    14. 《博物館中的“超連”史》,《人民日報》2018年5月16日。

    15. 《打開金村之門》💣,洪子誠🌠、盧迎華《我在哪兒錯過了你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👩‍👩‍👧‍👧,2019年。

    16. 《傳統離未來有多遠》,《人民日報》2019年5月12日。

    17. 《博物館還需要物嗎?》,《光明日報》2019年9月10日。

    18. 《未來考古學:未來的考古學家如何看待我們和當下👩🏿‍🦳🚶🏻‍♂️‍➡️?》,《信睿周刊》第14期✯,2019年11月🧗🏿‍♂️。

    19. 《叩問銅鼓之旅》,《信睿周報》2019年12月24日。

    20. 《博物館的“無界”之路》,《人民日報》2020年5月16日。

    21. 《幸有經典確定基調》,《南方周末》2020年10月22日。

    22. 《我們需要擁有自己身邊的博物館》,《人民日報》2021年5月21日☑️。

    23. 《將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🫗🏊🏼‍♂️,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.0時代》🚧,《文匯報》2021年8月14日👩🏻‍🎨。

    24. 《讓博物館成為“城市會客廳”》🩸👮🏽,《人民日報》2022年5月28日。

    25. 《化私為公🤦:帝室遺產轉型與故宮博物院的創建》,《讀書雜誌》(香港)總第5期👷🏿,2022年7月。

    26. 《從布朗利埠🐭、吉美到盧浮宮——全球藝術史的來路和走向》🙆🏻‍♀️,《信睿周報》第100期,2023年6月👨🏻‍🚒。

    27. 《關於考古的一切,我很好奇》,《奇妙博物館》2023年第10期。

    28. 《博物館既是一座寶庫,也是一所大學校》,《人民日報》(海外版)2024年5月20日。

    29. 《神廟消亡,神廟永存》,《信睿周報》第127期,2024年9月。

    30. 《盒子,不是盒子🤘🏻,不止是盒子》,《信睿周報》第133期,2024年11月🥓。





    意昂2专业提供🧜🏽:意昂2意昂2官网意昂2平台等服务,提供最新官网平台、地址、注册、登陆、登录、入口、全站、网站、网页、网址、娱乐、手机版、app、下载、欧洲杯、欧冠、nba、世界杯、英超等,界面美观优质完美,安全稳定,服务一流👨‍🦽,意昂2欢迎您。 意昂2官網xml地圖